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里,密密层层的叶子随风摇曳出绿色波浪,晶莹的果实点缀其中;标准化厂房、电气化馕坑,没有烟熏火燎的场景,馕产业园取代了小作坊;现代化养殖场里废弃物被有效利用,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牛羊肥、田野美、老乡富,庭州大地齐奏小康和谐曲。
漫步庭州大地,各乡村都展现着小康生活的美好图景,释放着崭新活力,奏响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
昌吉市六工镇四户坝村鱼塘(摄于6月25日)。记者何龙摄
近年来,昌吉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农业优势产业,着力打造“1+9+N”馕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葡萄产业链,推进畜牧产业园区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奶业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稳步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农”墨重彩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丰”景。
本固邦宁看今朝。在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在农牧民群众的笑脸上……展现的尽是昌吉儿女实干前行的奋斗姿态。
擦亮名片葡萄产业赋新篇
盛夏时节,玛纳斯县园艺场天空碧蓝如洗,林木青翠欲滴,占地百余亩的酿酒葡萄园让种植户范广亭在家门口有了稳定的收入,他忙着为葡萄修枝、抹芽,虽汗流浃背,心里却很甜。
“中信国安和我签订了种植订单,还下派技术员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让我家葡萄的质量有了保障。”范广亭说。
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是集葡萄种植、生产、贸易、科研为一体的大型葡萄酒企业,已形成生产加工和品牌优势,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了一体化管理机制。
4月10日,播种机在玛纳斯县北五岔镇沙窝道村的棉田里播种棉花。记者何龙摄
近年来,中信国安、中葡酒业、大唐西域、香海酒庄、印象戈壁等一批集生产加工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特色葡萄酒企业茁壮成长。这些企业成为带动昌吉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所生产的葡萄酒成为对外展示昌吉魅力的名片。
沙质的土壤、充足的日照、适宜的气候,加上20多年的酿酒葡萄种植史,昌吉州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优势,打造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形成了西自石河子市,东至阜康市的百余公里葡萄酒产业带。昌吉州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地”,先后获得全国首个“酿酒葡萄认证小产区”及“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葡萄酒之都”等殊荣。
今年,昌吉州按照《新疆·昌吉州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带、双轮、三区、多点”发展格局,推动葡萄酒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将葡萄产业确定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4月13日,吉木萨尔县北庭镇西上湖村,村民将捕获的鱼倒入车中。记者何龙摄
目前,昌吉州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1.6万亩(含兵团),总加工能力34.8万吨,产能占全疆总量的70%。全州有葡萄酒企业39家,占全疆的40%;年实际生产葡萄酒7.5万吨,占全疆的38%。每年向疆内外供应葡萄原酒5.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原酒供应基地。
好葡萄让昌吉州收获了“东方葡萄酒活化石”的美誉,也催生出葡萄酒产业的大发展。葡萄种植户和酒庄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提升葡萄产品附加值,打造出以葡萄种植、农事体验、葡萄酒品鉴等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一条产业链。
一根根葡萄藤为昌吉人带来满满幸福感的同时,更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今年,昌吉州新植酿酒葡萄面积1.3万亩,繁育脱毒苗优化苗320万株;实行葡萄种植基地及酒庄建设、葡萄酒市场推介销售和品牌创建等方面的以奖代补政策;以葡萄酒庄为依托,全力打造集观光度假、娱乐休闲、高档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文化体验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葡萄酒庄之都”,成为昌吉州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
科技引领绿色牧歌响庭州
蓝天白云下,膘肥体壮的牛羊,错落有致的畜舍,现代化的养殖场……夏日,走进庭州乡村,到处是现代畜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好环境、好牧草,如何养出好牛羊?昌吉州畜牧业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从土地到餐桌,从养殖、加工到流通环节,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
在日发新西域玛纳斯牧业有限公司,技术员正在给羊打耳标。“别小看这耳标,这上面记录了羊从出生到销售的所有信息。”该公司总经理张维忠介绍说。
宽敞明亮的牛圈里,地上是厚厚的“发酵床”,没有污水横流,没有刺鼻异味,奶牛或站或卧,悠然自得。这是位于奇台县东湾镇的新疆豪子畜牧科技产业园里的一幕场景。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斌介绍,产业园牛存栏量3200余头,通过粪污处理系统处理,牛的排泄物可直接做牛舍的垫料,还可加工成高品质菌肥直接还田。
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长足发展,昌吉州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配建治污设施,加强科技支撑,强化责任监督,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让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
目前,全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全覆盖。
在位于昌吉市滨湖镇的新疆朗青畜牧有限公司挤奶厅内,工作人员正在熟练地操作机械化挤奶设备,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乳香。该公司以种植养殖、乳制品加工、绿色食材供应为主,同时打造奶牛科技馆、奶牛公园、果蔬采摘园,开展科普展示、萌宠互动、农事体验等活动,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昌吉州不断创建高标准养殖区,提升畜牧业专业化养殖水平,突出产品加工和产业带动,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和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大力实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在规模养殖场建设、牛羊品种改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稳步推进畜牧业振兴,形成了畜牧业良好发展的势头。
2020年,全州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区)384家,年牲畜出栏225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超过60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4月23日,昌吉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推进暨产销对接会上,累计签约金额28.1亿元,为推动昌吉州畜牧业发展再添强劲动力。
今年第一季度,全州牲畜存栏302.53万头(只),家禽存栏440.5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2.23万吨、8.51万吨、0.76万吨,保持了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香飘四方馕饼撬动大产业
揉面团、揪剂子、打馕坯、戳花儿……奇台县西北湾镇二屯村打馕一条街,空气中弥漫着烤馕的香气,加帕尔·热依木夫妻俩一早就忙碌起来,开始了一天的打馕工作。
随着“啪”的一声,加帕尔·热依木手托馕坯伸进馕坑将馕坯贴到坑壁上,不一会儿,洁白的馕坯渐渐泛黄,鼓起了“肚子”,发出“滋滋”的响声。
“我们每月制作近2万个馕,收入1万多元,我们的馕不仅销往乌鲁木齐、昌吉等地,还远销到上海、南京等城市,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在一旁为丈夫打下手的麦则古丽·阿卜杜如苏力感慨地说。
距离二屯村10余公里处的奇台县麦香来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已看不到传统馕坑,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宽敞明亮,不锈钢操作台干净整洁,电气化馕烤炉旁的工人们穿着白色工作服各司其职,一箱箱烤好的油馕、辣皮子馕、玫瑰花酱馕整装待发。
发展馕产业是昌吉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
今年以来,昌吉州将馕产业确定为未来5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构建“1+9+N”馕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成立馕产业发展专项工作专班,引导馕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拓宽销售市场,推进馕产业园建设,让馕产业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
3月25日,在昌吉州推动馕产业高质量发展产销对接会暨购销协议签约仪式上,昌吉州30家企业展示了150多种馕产品,现场签约金额1.226亿元,带动昌吉州馕企业“走出去”。
从城市到乡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发展布局,全州4个馕产业园初具规模,5个州、县级馕文化产业示范园在建,真椒傲、雪山果园等30多家馕(烘焙食品)生产企业注册品牌商标26个,芝麻馕、油馕、牛乳馕等150多个品种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昌吉州日均生产销售馕82万个,其中37.8%的馕产品销往外地。馕产业带动面粉日均消费138吨,就业人员3000人。
田畴织锦,沃野泛金。一幅充满无限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庭州大地徐徐展开,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光彩。昌吉州正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