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召开制度创新案例集中发布会,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制度创新部联合官渡区域管理办公室,共同介绍昆明片区建设取得成效,发布新一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自挂牌以来,需承担141项(94项国改、47项省改)改革试点任务,首年76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2021年昆明片区需承担15项国改、28项省改,合计43项改革试点任务,参照相关部门初步自评和试点任务动态更新情况,昆明片区2021年43项改革试点任务整体推进情况较好,效果明显,完成进度较去年大幅度提升。
2021年1月起,43项任务已陆续启动,并出台工作方案,启动速度较去年明显提高。截至6月,43项任务全部实施,实施率100%,其中,超前完成26项,占比60%;已完成13项,占比30%;未完成4项,占比9%;完成率91%,完成进度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同时,昆明片区将配合推进4项未完成项全部完成,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加大推进力度,争取今年8月底前高质量完成2021年全部试点任务。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21年上半年,昆明片区在完成既定改革试点任务的同时,制定出台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制度创新实施意见》《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制度创新奖励实施细则》等政策,鼓励各级政府、企业、个人积极探索,围绕党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行政、法治和民族团结建设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业务创新,储备创新案例线索,确保制度创新工作量质并举、速效并重。
案例一
“沿边省会+跨境口岸”统筹融合型开放——全国首个自贸区与跨合区联动创新模式
今年是中老建交60周年,在国家省市商务部门支持鼓励下,自贸区昆明片区与磨憨-磨丁中老合作区全面深化沿边跨境合作,积极探索推进沿边省会与跨境口岸统筹融合、联动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西部内陆特色的改革创新成果,不仅助力云南省主动应对“双循环”坚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自贸区、跨合区发展机制“共建”、创新成果“共享”、产能合作“共推”、产业项目“共引”、跨境通道“共筑”的昆明思考和云南经验。
一、 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跨境商事服务。双方共同构建集“一体审批、商事互办、数据互换、执法互助”于一体的政务服务系统,推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互通互认,同步推进集群注册、商事登记确认制先行先试,全方位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是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探索与境内仓开展“仓仓点对点直运”,扩大跨境商品贸易规模,加速商品国内外双循环流通。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借助昆明综保区丰富的跨境电商场所运营经验,为中老合作区补齐电商专业人才短板。
三是联通跨境物流通道。推动区内物流企业、重点企业入驻中老合作区,搭建、整合覆盖双边物流信息的共享平台、管理系统、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多式联运试点。
四是推进跨境产能合作。充分利用中老合作区货源通道、资源渠道及产能合作等优势,支持片区企业跨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片区重点企业赴中老合作区落地设厂。
五是推进跨境园区建设。双方共建园区联盟、园中园、双边双园等跨境合作模式,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5月25日,自贸区昆明片区与磨憨-磨丁中老合作区举行了联动创新系列活动,两区在“跨区通办、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业务上已经实现互通,联动融合发展迈出实际性步伐。
下一步,昆明片区将进一步深化区区联动。
一是不断加强产业规划上的衔接互补。探索打造自贸飞地。充分利用老挝原产地证等独有优势,推动国际商贸、加工制造、国际旅游、金融保理、现代物流、法律咨询六大支撑体系,在推动昆明片区富余产能向中老合作区有序流动的同时,充分激活省会片区头部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到两区落户,通过财税政策刺激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是快速推动王家营站与中老铁路沿线站点无缝对接。在省商务厅、昆明海关、中铁集团的合力支持下,昆明片区将积极推动王家营中欧班列铁路枢纽与中老铁路磨憨站及沿线各站一体化运作。支持经投集团加强与磨龙商贸物流园沟通联系,参与中老合作区国际物流平台建设。
三是探索合资合股创新。探索成立联动创新合资公司,为中老合作区加强金融赋能,提升当地企业在开发建设、管理经营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借鉴园中园开发建设经验,发挥自贸投“投、融、建、管”的经验优势,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鼓励联动创新合资公司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市场化开发运营和管理,联合金融机构,借力各种资金资源,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实现资本精准利用。
二、 实践效果
一是资源深度共享,叠加优势显现。昆明片区与中老合作区的联动创新既克服了“昆明片区有产业无口岸,中老合作区有口岸无产业”的发展问题,有效避免了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又是云南“沿边”和“跨境”的有机结合,助推相关政策延伸到内陆中心城市。区区联动让双方资源互补、优势深度叠加,各有特点、错位发展,构筑了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
二是协同改革创新,促进两区融合。昆明片区与中老合作区的创新功能有机融合,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口岸建设、贸易便利、政务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协同改革和产业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在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多维度融合,在八大跨境领域突破创新,共同探索沿边经济社会合作开放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加快建设沿边跨境园区积累了新经验。
三是中心辐射增强,口岸开放赋能。昆明片区和中老合作区深度联动,以探索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为主轴线,共同推进南向开放新发展,充分运用昆明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磨憨-磨丁口岸灵活的口岸功能,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多点突破,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探索新路径,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是监管因地制宜,通关理念革新。现阶段,沿边沿海地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秉持的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理念,昆明地处内陆中心城市,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综保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一线畅通开放、二线高效管住”的创新监管举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新对策。
案例二
区块链助力“双碳”经济——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开出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
2021年4月14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成功为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出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该举措为企业开展碳足迹核查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出口产品获取国际碳足迹认证提供了关键支持,为提高企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主要做法
绿色用电凭证指的是企业通过电力市场购买和使用绿色能源电力的凭证。为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有效开具,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开展了以下举措:
一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电力市场存证及溯源系统。通过链上数据建设用电溯源系统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自动计算生成和自动上链存证。系统充分运用了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公开透明等特性有效保障了绿色用电凭证的原始数据可追溯、过程数据可信任、结果数据易共享。后续用电企业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自身绿色能源电力交易和消费情况。
二是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自动开具。目前,在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的电力市场化用户,可自由选择购买绿色能源发电量或传统化石能源发电量,并与不同类型(清洁能源或化石能源)的发电企业签订电力交易合同。以该合同为基础,结合市场化交易电费结算单等依据,通过电力市场存证及溯源系统计算出用电企业每一度电的来源,从而核算出该企业用电量中绿色能源的比例,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自动开具。
二、 实践效果
一是开具了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2021年4月14日,昆明片区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成功为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出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凭证显示该企业绿色用电比例为100%。绿色用电凭证的开具为帮助企业开展碳足迹核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二是以绿色用电凭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绿色用电凭证是企业在国内碳排放核查的重要依据,企业可凭借其获取环保部门对其低碳排放身份的认可,之后可将其富余的碳排放配额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出售获益。
三是助力企业对接国际标准、进军海外市场。绿色用电凭证是出口产品获取国际碳足迹认证的重要环节。目前,欧洲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不符合欧盟低碳排放标准的产品收取碳边境税。拥有绿色用电凭证的低碳产品按照欧盟碳足迹标准认证后,可减免碳边境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助力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据统计,每使用1兆瓦绿色电力,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38千克。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电力约占碳排放总量的40%。绿色用电凭证的开具,可以激励企业购买和消费绿色电力。这对于提高绿色电力消费质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意义重大。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21年以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域各部门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按照“首创性、已实施、集成性、效果好”的原则,聚焦“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核心要义,以边创新边改进、边实施边总结的方式,对发布案例严格筛选,涉及社会治理、劳动合同、人才引进、信用监管、教育发展,既有自贸特色又有官渡亮点,为昆明片区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助推改革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案例一
创新“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
为解决基层综合治理难、乱点乱象突出、社会维稳压力大等问题,官渡区把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头号”改革发展课题,创建了“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治理能管的“管得住”,能放的“放得开”,塑造了与自贸试验区发展相适应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是部门联动是基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制定“1+7+N”系列文件,引智借智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党建引领是核心。机关企事业等700多家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中,推行“共建联评”制度,促进各领域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
三是化解风险是关键。推行“群众需要、书记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优化“五个一”网格化管理模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实践效果
一是辖区和谐稳定。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城市大脑”共享数据资源,助力治安刑事、食品安全、民族团结等基层治理,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
二是治理作用凸显。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深化群团改革,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成自贸区内最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季官社区综合治理案例获“全省干部培训好案例”。
三是风险有效化解。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和政府购买服务,有效降低债务规模;成功化解7件重点督办信访事项,多元化解“官渡模式”进一步完善;排查整治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案例二
电子劳动合同“全程网办”
为不断优化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功能,方便企业和劳动者“不见面”办理劳动合同有关事项,官渡区主动创新、敢于尝试,积极探索“互联网+劳动关系”,打造高效便捷的企业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云南省电子劳动合同管理“全程网办”全新工作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是首用“数字化”认证。在劳动合同服务“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引入第三方CA数字认证技术,以“实名认证+人脸识别+手动签名+时间戳”的方式,实现电子劳动合同实名认证签署,满足合法性、安全性、便利性要求。
二是搭建“一体化”平台。推出电子劳动合同服务平台,设置实时追踪、检索查阅等功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范本、签订、管理等一体化便捷服务。
三是开展“无纸化”试点。运用“互联网+”思维,首次提出电子劳动合同构想,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招标,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对接就业失业登记以及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等业务,使劳动合同信息进入“无纸化”传输轨道。
二、实践效果
一是技术安全“有保障”。官渡区开发的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已被省人社厅作为模板在玉溪、曲靖试用,数据的法律效力被省仲裁院认可。
二是数字平台“显优势”。通过线上签订,数据依法共享、实时查验,提高合同签订效率,逐步实现从“群众跑腿”到“信息跑路”的转变。
三是员工企业“得实惠”。系统研发维护费用政府“买单”,员工、企业“零费用”使用,在线完成合同查看、检索、调用,降低企业运行及员工管理成本。
案例三
“筑巢引凤”打造“新阶人才”洼地
为积极落实人才发展战略,让各类人才愿意来、能施展、抢着干、共成长,官渡区作为昆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才(以下简称“新阶人才”)统战工作试点,通过畅通“引”的渠道、厚植“留”的沃土、搭建“干”的舞台、激发“新”的活力,积极探索新阶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新阶人才发展环境,走出一条独具自贸特色的新阶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是畅通“引”的渠道。通过体制系统、社会组织、个人推荐三条渠道,开辟体制内外、上下层级、条块之间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为推动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二是厚植“留”的沃土。制定出台新阶人才挂职锻炼实施方案,以制度化方式安排全区新阶人才工作,积极解决新阶人才的问题诉求,打造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
三是搭建“干”的舞台。依托平台阵地,举办“匠心精神”公益主题大课堂等活动,号召广大新阶人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新阶人才参与感,实现新阶人才统战工作化“虚”为“实”。
四是激发“新”的活力。团结带领广大新阶人才凝心聚力,主动建言献策,参与到全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保护滇池等社会服务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实践效果
一是人才“根基”深厚。以官渡地域文化为根基,开展艺术走基层、艺术支教等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基层一线。推进统战工作互动互联、形成合力,充实人才库,夯实人才基础。
二是组织“根系”发达。成立官渡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夯实组织建设的内涵,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阶人才统战工作体系。
三是挂职“舞台”宽广。对新阶人才挂职程序、管理、任务、考核进行全面实践,在全省各县区率先选派2名代表人士到区自贸办、区文化旅游局进行挂职,服务区域发展。
案例四
搭建信用风险智能监管平台
为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官渡区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智能分析监管平台,实现风险范围智能分析、高风险企业精准锁定、失信记录一键查询,有力维护市场经营、管理、服务秩序,打造“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是共享信息“分纵横”。搭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平台,归集信息数据实现省、市、区三级平台纵向共享,各部门之间横向共享,平台于2020年11月份正式上线投入运行。
二是智能分析“排异常”。拓展部门使用范围,对企业、楼宇进行综合查询、分析、监管,了解发展情况,排查异常经营市场主体。
三是信用评价“可透明”。对录入平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信用情况进行风险评价、信用画像,确定星级、划定等级,定期更新公布。
二、实践效果
一是监管有成效。对市场主体实行差别化和针对性的监管,对适用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通过平台随时查询共享,发出失信预警,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服务看得见。信用场景应用功能不断创新和完善,拓展了行政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守信激励措施,探索政银企合作模式,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失信可修复。统一信用报告的标准、要素和内容,报告信息实现互认共享;依据评价结果,对不同程度失信主体进行提醒约谈,做到政策宣讲、知识宣传、惩戒举措、信用修复、承诺签署“五个到位”。
案例五
以教育强区助推自贸区建设
为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长),官渡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在保障“有学上”的基础上,满足“上好学”需求,以引进优质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培养教师团队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强区助推自贸区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引进资源为先。围绕“三名”工程,通过外出接洽、政策倾斜、主动服务,吸引名校、名长、名师等优质资源,为“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提供保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二是基础建设为本。以教育需求为导向,通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提升一批,不断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形成“全面发展、丰富多样、惠及全民”的优质教育格局。
三是教师培养为要。建立区域教研、校本研训、骨干培训、跟踪指导、考核验收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打造高素质领军团队,夯实人才基础。
二、实践效果
一是教育资源逐步丰富。引进名师66名、名校长17名,西南大学、南开大学等4所全国附属名校落户;云大附中、师大附中等10余所省市名校云集,云子中学、官渡区幼儿园等近20所区内名校领办分校(园),逐步满足群众子女在家门口就读优质名校的愿望。
二是教育设施日渐完善。改扩建学校46所,完成11.6万平方米校舍修缮改造,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满足现有群众子女就读各层次学校的需求。
三是师资力量持续优化。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通过培训、指导、招聘等措施扩充师资力量,培养校(园)长、骨干教师、班主任等各类教育人才近2500名,2020年完成基础教育专项招聘教师1600余人,教师队伍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考成绩一本率从2016年的14.07%,提升至2020年的42.29%,四年提升28.22个百分点,教育质量大幅提升。